发布时间:2025-03-20 阅读量:159
33个集装箱的中国商品遭扣押
(ANAM官方文件)
当地时间2025年3月5日,墨西哥国家海关总署(ANAM)在首都墨西哥城的潘塔科海关(Pantaco)发起了一场“历史性”缉私行动,共查获33个集装箱、总价值超过3亿比索(约合人民币1.1亿元)的中国商品。
被扣货物种类涵盖电动滑板车、摩托车、服装、玩具、办公家具等十余类日常消费品。
墨西哥官方称,这些商品涉嫌“走私”和“危害公民健康”,但未公布具体违规细节,仅强调此举是“国家安全战略框架下的合规执法”。
此次行动由ANAM牵头,联合海关调查总局、国家安全和公民保护秘书处(SSPC)等多部门共同执行,行动规模之大、执法规格之高,被墨西哥政府称为“近年来最重要的反走私行动之一”。
然而,外界质疑声不断:为何查扣商品多为中国制造?所谓“健康威胁”是否缺乏证据支撑?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贸易博弈?
从SAT到ANAM的监管逻辑演变
要理解此次事件的背景,需回溯墨西哥海关体系的改革进程。
2022年以前,墨西哥海关职能由税务管理局(SAT)代管,但其执法能力因腐败和效率低下备受诟病。
2022年1月1日,墨西哥国家海关总署(ANAM)正式独立运作,成为直属总统的强力执法机构,与国防部、海军部协作强化边境管控,并与SAT分工协作:前者负责执法与安全,后者专注税收征管。
ANAM的三大改革抓手
技术升级:2021年建成进出口货物综合数据库,通过AI提升对原产地错误、税号分类偏差等问题的识别能力。
军事化介入:2024年将主要口岸管理权移交国防部和海军部,强化对走私、洗钱等犯罪活动的打击。
合规高压:2024年10月起,国家税务总局(SAT)实施新审计计划,要求快递公司识别未缴税包裹、严查临时进口资质,并对违规代理机构实施制裁。
此次潘塔科海关行动正是ANAM强化职能后的标志性事件,其背后是墨西哥政府“以安全名义重塑贸易秩序”的战略意图。
关税、反倾销与“近岸外包”压力
墨西哥对华商品的监管收紧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近年来政策调整的延续:
1. 关税壁垒层层加码
2023年8月:墨西哥对392个税号的商品加征5%-25%的临时关税,涵盖钢铁、塑料、纺织品等中国对墨出口主力品类。
2024年4月:临时关税范围扩大至544项商品,税率最高达50%,矛头直指中国钢铝制品、鞋类及电子产品。
2025年1月:针对电商包裹新增19%关税,直接冲击Shein、Temu等中国跨境电商平台。
2. 反倾销与合规审查常态化
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地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。2024年上半年,墨西哥对华钢制品、化工产品发起多起反倾销调查,并强化对原产地证明、标签标准的审查。
3. 美国“近岸外包”政策的外溢效应
作为《美墨加协定》(USMCA)核心成员,墨西哥正承接美国“去中国化”供应链转移。
2024年,墨西哥超越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,但中国商品仍通过转口贸易进入北美市场。
墨西哥政府在美国压力下,要求企业减少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,甚至计划以本土或北美产品替代中国进口。
中国是墨西哥第二大进口来源国,2023年对墨出口额达835亿美元,占墨进口总额的18%。
但墨西哥市场的高增长伴随高风险,此次查扣事件暴露了跨境卖家的多重困境:
01合规风险集中爆发
1.低价报关:部分卖家通过拆分包裹、低报货值避税,如本次查扣的集装箱中,个别货柜申报税款仅347比索,实际货值超千万比索。
2.资质缺失:墨西哥要求特定商品(如带电产品、纺织品)提供NOM认证,但许多卖家未完成合规流程。
3.标签与知识产权:墨西哥对迪士尼、漫威等IP保护严格,此次查扣的玩具、服装中部分商品涉嫌侵权。
02物流与成本冲击
墨西哥海关查验率高达30%,清关周期长、费用高。
2024年8月,墨西哥曾一次性查扣近1000条中国货柜,导致140万件商品滞留。此外,2025年新增的19%电商包裹关税进一步推高成本。
03本土化替代压力
墨西哥政府要求外资企业“用本地制造替代中国进口”,并限制向中资电动汽车厂提供土地和税收优惠。
这对依赖墨西哥作为“北美跳板”的中国制造业构成长期挑战。
中墨贸易的“危”与“机”
墨西哥的监管升级既是挑战,也是行业洗牌的契机。
短期来看,合规成本上升将淘汰大量中小卖家;长期而言,坚守合规底线、深耕本土化运营的企业将赢得市场信任。
中墨贸易博弈的背后,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交织的复杂图景。唯有顺应规则、主动升级,中国卖家方能在墨西哥这片“近岸蓝海”中行稳致远。
End.
原创文章:《行业巨震!估值3亿比索中国商品遭墨西哥海关查扣!》,作者:无忧海外仓。不经允许请勿转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oyoparcel.cn/news/22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