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4-24 阅读量:44
2025年4月11日深夜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的一纸公告,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滑稽一笔:智能手机、半导体、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被移出针对中国的125%“对等关税”清单。
就在几天前,特朗普还高呼“中国必须停止占便宜”,如今却火速为科技产品“开绿灯”。这种“朝令夕改”的戏码,不禁令人想起《纽约时报》专栏作家托马斯·弗里德曼的辛辣点评:“特朗普的贸易政策,像极了赌桌上输红眼的赌徒——一边喊着‘ALL IN’,一边偷偷藏起筹码。”
这场“政策体操”的背后,究竟是“美国优先”的战略妥协,还是科技巨头的游说胜利?
答案或许比特朗普政府的官方说辞更耐人寻味。
01
125%关税一场“杀敌八百,自损一千”的豪赌
4月9日,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“对等关税”,税率从34%飙升至84%,叠加此前基础关税后累计高达125%。
白宫声称此举将“迫使中国回到谈判桌”,但市场反应堪称灾难:美股三大指数当日暴跌超3%,苹果、英特尔等科技巨头市值蒸发逾千亿美元。
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·多诺霍痛批:“这根本不是经济政策,而是政治表演!”
讽刺的是,这份“核弹级”关税清单中,半导体、集成电路等产品赫然在列——而这些恰恰是美国科技产业的“命脉”。
以苹果为例,其200家核心供应商中80%依赖中国生产;英特尔、高通等芯片巨头的中国市场份额占比超30%。若真执行125%关税,美国消费者将为iPhone支付双倍价格,而硅谷的财报将沦为“赤字展览会”。
02
豁免清单科技巨头的“集体逼宫”与供应链的“反噬”
短短48小时后,CBP的豁免公告揭开了这场闹剧的真相:所谓“对等关税”,不过是特朗普政府向华尔街递出的“空头支票”。
被豁免的税号(如8541、8471等)覆盖了半导体、显示模组、存储芯片等关键部件,而这些正是美国科技企业无法脱离中国供应链的“软肋”。
更荒诞的是,这份豁免清单几乎与2021年中国对半导体进口关税豁免政策“镜像对称”。当美国商务部高呼“半导体是战略物资”时,中国早已通过国产替代将英特尔CPU的市场份额压至39%。难怪《华尔街日报》嘲讽:“特朗普的关税大棒,最终砸在了自家工程师的膝盖上。”
01
关税悖论
美国亲手撕毁的规则
被豁免的HS编码(如8471对应“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部件”),恰恰是全球化分工的典型产物:中国生产模组,韩国供应面板,马来西亚组装芯片,最终在加州贴上“Made in USA”的标签。
特朗普政府一边高喊“美国制造”,一边被迫承认:“没有中国供应链,美国连一台iPhone都造不出来。”
02
欧盟回应
当“数字主权”遇上“关税马戏”
德国《明镜周刊》尖锐指出:“美国对半导体豁免关税,就像中世纪医生给病人放血——暂时退烧,但治标不治本。” 相比之下,欧盟正加速推进《芯片法案》,通过540亿欧元补贴打造本土供应链。
这种“务实VS癫狂”的对比,让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忍不住在私下蛐蛐:“感谢特朗普,让欧洲的团结显得如此明智。”
03
中方回应
淡定与反制的“组合拳”
商务部的“教科书式回应”“关税战没有赢家。”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再次祭出这句经典台词,同时宣布加快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半导体合作。
在江苏昆山,中芯国际的新生产线已开始试产7纳米芯片——比美国制裁清单上的技术还领先一代。
全球产业链的“去美国化”加速度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下线第300万辆整车,华为鲲鹏处理器拿下中国服务器市场60%份额。
这些数据印证了《经济学人》的预言:“特朗普的关税,成了中国科技自主的最佳广告。”
一场没有终点的“政策滑稽剧”
当特朗普在海湖庄园宣称“关税让美国日赚20亿”时,美国中小企业的仓库里正堆满因成本暴涨而滞销的显卡;当白宫将半导体列为“战略物资”时,深圳华强北的柜台上已摆满国产GPU。这场“关税马戏”的终极讽刺在于:挥舞大棒者,最终被自己的重力击倒。
或许,未来的历史学家会如此评价2025年的这场闹剧:“特朗普用关税搭建了一座纸牌屋,而中国,只是轻轻吹了口气。”
End.
原创文章:《关税过山车:特朗普政府的“政策体操”与科技巨头的求生欲》,作者:无忧海外仓。不经允许请勿转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oyoparcel.cn/news/2267.html